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三十六章 才子(1 / 2)

第三十六章 才子

王骞是昭和十三年的探花郎,也是这一代王家子孙中最受瞩目的一个。</p>

他年少成名,诗情才华得了许多当代大儒的肯定与赞赏,又是大家“洛衡居士”裴道然收的最后一个学生。</p>

裴道然出自“明学”一派,一生传道受业,虽育人无数,但正式收归名下的学生只有八人。赫赫有名的嵩阳书院掌院,便是裴道然的大弟子。</p>

按程时的话来说,王骞在文人学士的圈子里,简直可以像螃蟹一样横着走!</p>

原本按着王家族中长辈的意思,是不赞成王骞出仕的――以他的才情名声,根本不需要一个探花郎的名号来锦上添花。</p>

他应当和王家前几代做门面的子弟一般,清高出尘,一生不沾世俗。游历山川,茶酒作伴,传道解惑,发扬“明学”――做一个世人眼中标准的“王家子弟”。</p>

然而王骞不知怎么的,在十八岁那年忽然下决心要参加科考,凭谁说都拦不住。</p>

官场何等险恶复杂,一旦涉水过深,一步走错就是覆顶之灾。</p>

当年似乎三舅母还为此事特意来了一趟京城,与母亲关起门来说了半日。</p>

那时父亲还没分家出去,三舅母住在府中的那阵日子,她也时常陪着三舅母说话解闷,出去参加京中各家的聚会。</p>

两年后,王骞金榜题名――到底谁也没劝下他。</p>

那年她十七岁,王骞高中的消息和宁王求娶的消息前后脚进门,她便再也没心思去留意后来王骞的仕途怎样了。</p>

那之后,他们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面,是她回家探望病重的祖父时遇到的,那日王骞也在。</p>

她记得自己似乎过问了他一句如今官任何职,说到底也不过是普通的客套。</p>

而王骞也还是那个样子,老实行礼,喊她一声“太子妃殿下”,再无别的话。</p>

像他那样话都不会讲的人,在官场可怎么混呀?</p>

程曦不由得就望向正在赏夜灯的王骞。</p>

八岁的他一脸稚嫩,却不似程昕与程晟一般好动,只安安静静的站在旁边听他们说笑玩闹。</p>

前世程曦觉得,与王家的人比起来,不论是她的哥哥们还是她自己,都显得特别粗俗。</p>

其实现在想想,这本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门族,养出来的孩子性情上自然不一样――她如今更喜欢自己的哥哥们。</p>

王骞似乎感觉到了她的目光,转过头来。</p>

男孩的眼神澄澈,眸子里映着池中点点灯火。</p>

程曦被抓个正着,便冲他甜甜一笑。</p>

王骞愣了愣,又转过头继续去看花灯。</p>

程曦一怔。</p>

从前哥哥们说起王骞,都夸他学思敏捷,才情奇高,是个极聪慧有想法的。就连程时那个看到书生就懒得说话的人,也对王骞评价不差,说他“倒与那些书呆子不大一样”。</p>

但在程曦看来,王骞就是个十足的书呆子。</p>

说话呆,做事呆,整个人都呆。</p>

她要不要劝一劝王骞,别去参加劳什子的科举呢?</p>

以他那个呆劲,日后城阳王入京进宫登位为王,他会不会呆到坚守忠诚啊?</p>

以身殉国可就不好了。</p>

程曦这厢胡思乱想着,那边三个男孩已经看完了夜灯回到亭中来。</p>

他们围着桌子坐下说笑,王筝便将地方让给他们,独自去了池边栏上看灯。</p>

程昕一边吃着丫鬟们剥好的松子仁,一边问程曦:</p>

“小九,你今日可是跟着祖父和四哥出府去玩儿了?”</p>

程曦点头。</p>

程晟听了一声哀叫:</p>

“四哥恁偏心!怎的带了你去,却留了我们在家?”</p>

程时才是跟着她沾光的那个好不好。</p>

程曦一本正经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