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民国之燕燕第169节(1 / 2)





  两人坐上了汽车,她就给苏纯钧讲最近学校里新时兴的运动就叫棉布运动。

  什么叫棉布运动呢?这要从美国人在中国开的棉布工厂说起。

  中国现在有不少工厂。一开始是外国人开的,后来中国人也在开工厂。

  但这些工人中有很多都是包身工。就是工厂的奴隶主买下他们,让他们不停的工作,然后一分钱也不给他们。

  这些工人大多数都是女人和小孩子,他们不知是从哪里拐来的,也有父母卖进来的。没日没夜的工作,在深夜里,工厂的机器也不会停。工厂的主人只需要给他们一点点微薄的食物,他们生病了也不会给他们治,而是把他们赶出去。

  这当然非常的悲惨,可他们这些学生又能做什么呢?

  杨玉燕说:“你还记得我们之前搞的要教大家一起技术,让他们好找工作吗?”

  苏纯钧:“记得。”

  杨玉燕叹气:“可是我们找来的人根本不想学技术,他们只想到工厂去干活。”

  他们这些学生每天都想方设法的去劝人来学习,到街上去拦人,到贫民区去号召,送粮食送布拉人来上课,完全是在倒贴钱。

  但去的学生最后都失望而回了。

  因为那些穷人根本不想学知识,不想学认字,也不想学技术:他们只想让学生们介绍工作,最好能把他们介绍到工厂去。

  学生很不忿:工厂在剥削你们啊!

  穷人也很不满:工厂给钱啊!

  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杨玉燕叹气。

  她扳着手指说:“最受欢迎的是纺织厂、牙膏厂、肥皂厂、奶粉厂和罐头厂。”

  全是外国人开的工厂。

  国人开的工厂也不是不招工。

  但是——

  杨玉燕:“外国工厂给的钱多。”

  这是一个很黑色幽默的现实。

  使用包身工的工厂,大多数是中国人开的,全是江南那边的商人,豪商。

  外国人开的工厂呢,有工会,按件计酬或按月发钱,少归少啊,但赚得更多一点。

  就是外国人开的工厂未必全在中国,也有的需要坐船去外国工作,但每个月都可以寄钱回来,邮船可以把钱和信都给工人的家人带回来。

  一些人不愿意离开家乡亲人,就想到中国人的工厂做事。一些人想赚更多的钱,就愿意签合同去外国的工厂做事。

  学生们主动要求帮他们的忙,他们就说要帮忙就把他们介绍到工厂去干活吧。

  可学生哪里有门路呢?

  就是家中有产业的,也都只用自己家用熟的工人,不会随便从外面雇人。

  于是,学生们提出了一个曲线救国式的帮助穷人的办法,那就是他们通过多多购买商品,来帮助工厂的商品多销,工厂的商品卖得多了,肯定就需要扩大生产,就需要更多工人了!

  只要工厂在中国的土地上开厂,就肯定要雇中国人干活,那他们帮助穷人的目标就可以实现了!

  哦耶!多么完美的逻辑链!通顺且毫无问题!

  杨玉燕听到这个运动之后,沉默的举了手,沉默的加入到了这个运动之中。

  所以,她的做法就是——多买一条棉布裙子。

  苏纯钧和前面开车的司机都扑哧扑哧的笑起来。

  杨玉燕:“……别笑了!”

  就算可笑也不许笑!明明他们很认真!

  第183章 买四条

  百货公司位于一条岔路口,占据了两条街道所有的门面,它高大的就像一面旗帜,在这座城市不管哪里都能看到它,因为在这里很少有比它更高的大楼了。

  跟其他街道不同,这里依旧车水马龙,衣着华丽的男男女女进进出出,整个城市的汽车和黄包车好像都汇集到了这里,喇叭声、叫卖声不绝于耳。

  在所难免,很多小摊贩也聚集到了这里。

  苏纯钧的车挂着市长府的牌子,车前窗上还贴着特勤局的通行证,这让他在这座城市里通行无阻,哪里都能去,最近又因为中日友好,日本人势力大涨,市长也不得不退让,所以汽车前还插了一面日本旗。

  这么牛x的汽车,理所当然的驶到了大门前,停下不走了。

  司机跑下去开车门,苏纯钧和杨玉燕一下车,抱着香烟盒子的小贩和提着花篮的女孩子就跑过来了,四五个人都在高声喊。

  “先生,要不要香烟?美国的!还有口香糖!”

  “小姐,要不要买花?先生,给小姐买朵花戴吧!”

  司机粗鲁的把人都推搡开:“都让开!都让开!穷疯了吧!”

  苏纯钧拉着杨玉燕快步从司机身后跑了过去,进了百货公司的大门,杨玉燕回头看那些人才散开,刚才一窝蜂的拥上来真的很吓人,万一里面有小偷或强盗就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