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民国之燕燕第246节(1 / 2)





  落叶堆满小径,无人打扫。空荡荡的楼前没有了学生的身影,显得格外寂寥。

  学生已经越来越少了。

  家在外地的学生是最先离开的,本地的学生也都渐渐走了。

  像施无为一样的农村学生,也大多在老师的劝说下离开了学校,回到家乡。

  但是学校还没有停课。

  代教授说:“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我也会照常上课。”

  仅剩下的学生们都在大教室上课,因为最近吃的不好,个个都是面黄肌瘦。

  但大家集思广义,想方设法丰富餐桌。

  有一个姓王的教授,是一个从德国留学回来的医学教授,他的目标是可以在自己的国家生产青霉素。

  他最近就带着学生们在学校的树林里采蘑菇。

  祝玉燕也终于吃到了辣椒之外的菜,不管摘的时候有多担心是毒蘑菇,但最后吃到肚子都没事。

  现在这位王教授还砍了一棵松树,还把松树摆放校园里潮湿背阴的地方,说要用松树来养蘑菇。

  祝玉燕本来以为这王教授是开玩笑,不可能成功,但她竟然真的吃到了松树身上长出来的平菇。

  就很奇特!

  不过,一棵松树也没办法喂饱全校师生,祝玉燕还是送别了基金会里大部分的同学。

  一个男生在离开前背着相机来学校。他的这台德国相机曾在秋日祭时拿来帮游客拍照,拍出来的几乎都是鬼片,黑呼呼的,只能看到影影绰绰的人影。而提高了曝光洗出来的几张又几乎看不清人脸。

  不过这样的照片也没人嫌弃,不少人事后都回来拿照片,看样子是会好好珍藏的。

  他带着相机来学校,足足拍空了四卷胶卷,把学校里的一草一木都拍了下来,还有祝玉燕这些同学,唐校长和一些教授也都入了镜。

  走的时候,他擦着眼泪,对祝玉燕说:“代理会长,以后也请你不要放弃基金会。只要基金会还在,我们的理想就没有破灭。”

  正牌会长是唐校长,但基金会平时的事都是祝玉燕说了算,同学们就管她叫代理会长。

  祝玉燕:‘我答应你。”

  这个男同学又取出了一本相册,这都是他以前在学校拍的,精心挑选出来,做成相册,想在临走前送给学校。

  他说:“我们的学校没有消失,我相信它终有一日会再回来的。”

  祝玉燕抱着相册:“我也相信,会有这一天的。”

  她翻看着相册,里面的照片上,学校里到处是学生,男学生和女学生走在一起,他们在同一间教室上课,在同一片天空下嘻笑,一起劳动,一起游戏,这是这个时代最开明、最光明的记忆。

  后面还有许多秋日祭时的照片,黑呼呼的,下面还有这个男同学写的标注,没有他的标注,她根本认不出里面拍的是人是鬼,是男是女。不过当时天那么黑,光线那么不好,拍成这样也有情可愿。

  男同学:“我都洗出来了,舍不得扔,就都贴进来的。”

  他指着其中拍的最好的一对男女的照片说:“这一张拍的最好,可是他们没有来取。”

  照片中的男女站在一起,男人穿着西服,单手插袋,头微微往女士那边偏,面上带着笑。

  女人拿着棉花糖与气球,还有风车,笑得抿着嘴,弯着一双眼睛,谁都看得出来她有多开心。

  这像是一对年轻的恋人。

  可偏偏祝玉燕认识这二人。

  男同学不知世间险恶,怀着纯真的心,羡慕的说:“这一定是一对爱人,他们看起来真相配。”

  祝玉燕没有反驳,认同道:“你说的没错。”

  就算只是这一张照片上的恋人,它也一样很美丽。

  第268章 离别之秋

  校园里空荡荡的,到处可见被丢弃的垃圾。

  学生几乎已经看不到了,偶尔看到一个也是匆匆忙忙的,不知道要去干什么,也不知道要去哪里。

  落叶纷纷。

  秋风和暖,阳光明媚。

  唐九龄早上在校长室坐了一会儿,心里越来越焦虑。明明没有事等着他去做,可他还是觉得有什么事没有完成似的。

  他就自己一个人出来了。

  绕过小径,走过小桥,看到建校时盖的钟楼,铺着鹅卵石的小水潭。关于这个小水潭啊,他还曾经以为挖好了池塘里面就会自己长出青蛙来,结果两年了都没看到青蛙,只有蜻蜓和蚊子在这里盘旋,他还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没有青蛙呢?

  这件事他不敢告诉教授们,怕露怯,最后他是到外面的野河里捞了蝌蚪,放到这个小潭里,小水潭才终于有了青蛙,夏日也有了蛙鸣。

  这才对嘛。

  等到小水潭终于有蛙鸣了,他才心满意足。

  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他现在一一走过这些地方,想起自己当时的一些小坚持,仍是很为自己骄傲。

  至于为什么学校里的水潭一定要有蛙鸣,那是因为他小时候上私塾,私塾后面有一个水潭,夏天他上着课昏昏欲睡的时候,那蛙鸣就像催眠曲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