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五十七章 山涧上的藤桥(2 / 2)


玄奘点了点头:“那我们走正门好了,虽然多绕了些路,毕竟更安全些。”

说着便去牵马。

“可是……”般若羯罗犹豫了一下,欲言又止。

“可是什么?”玄奘回头问。

般若羯罗犹豫着说道:“因为有很多北来的商旅都要绕路,这一带的劫匪便把这条山涧当作生财之路,他们平常就躲藏在崇山峻岭之中,官兵们别想找得到。而一旦有人经过,就跳出来打劫。这些人心狠手黑,劫不到财货就抢人杀人。师兄若真想绕路的话,就得做好准备,路上至少会碰上四五波匪徒。”

四五波?玄奘皱了皱眉,他身上的灼伤还痛得厉害,实在没有心情再去面对那些凶残的匪徒了。

无奈之际,玄奘只得将目光再次投向那座绳索桥——

“新造的桥,应该是结实的,”他自言自语,“只要心中不惧,再加一点小心,走过去没有问题,也省了绕路的时间。”

“师兄说得倒是轻巧,”般若羯罗苦笑道,“人可以小心,只是马怎么办呢?”

“马也可以办到,”玄奘说着,从行李中取出两根黑布条,“这是过凌山的时候一个聪明的向导教给玄奘的,遇到危险的路径只要用布蒙住马的眼睛,它们就不会害怕了。”

般若羯罗吓了一跳:“瞎马走这样的路?难道不会掉下去吗?”

“师兄尽管放心,”玄奘道,“这桥好歹也有两尺多宽,玄奘相信马都是有灵性的,它们不会走偏。”

般若羯罗还是有些犹豫,他眼睁睁地看着玄奘蒙住了银踪的眼睛,然后牵着银踪走上绳桥。

绳索随着这个东方僧人的脚步上下左右不停地晃动,令人感到头晕目眩。玄奘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扶住上面的藤索,尽量保持着身体的平衡,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扶藤上裹着一层冰,手很快就被冻得麻木了。

身后的银踪在发抖,玄奘感觉到了,却苦于腾不出手来去抚摸它、安慰它,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

现在,他已经走到桥中央了,脚下的绳桥颤动着,仿佛随时都会断裂。玄奘目视着对面的山梁,全身肌肉绷得紧紧的,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就这样一步一步小心地朝前走……

突然,身上的灼伤剧烈发作起来,痛得他眼前发黑,险些摔了下去!

岸上的般若羯罗见玄奘突然间脚步踉跄,吓了一跳,眼睁睁地看着那座绳索桥像秋千般越晃越厉害。

玄奘闭目凝神,费了好大的心力,终于稳住了自己,又耐心地等待绳桥稳定下来。

也幸好银踪很懂事,始终将头靠着主人的身体,似乎这样就可以有安全感了,并不受惊乱动。

绳索终于平稳了下来,玄奘再次迈步,小心翼翼地朝对面走去。

十余丈长的“桥”,玄奘却觉得自己好像用了一年的时间才走完,当双脚终于踏在坚实的山崖上的那一瞬间,他甚至有了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蒙着双眼的银踪也感觉到了脚下的坚实,不由得精神抖擞地喷了几下响鼻,玄奘抱住它,身体软得差点跌倒。

回身再看看对面的般若羯罗,有心想喊一声,却发觉根本喊不出来,浑身的力气都被抽干了,只得勉强抬起手臂,冲那位同修挥了挥手。

般若羯罗见玄奘平安到达,刚松了一口气,又见玄奘冲自己挥手,这才意识到轮到自己了。此时的他虽然紧张万分,但已经没有了回头路,只得咬咬牙,学着玄奘的样子,用布条裹住坐骑的眼睛,慢慢地牵马上了绳桥。

那座细细的桥再一次晃动起来,桥上的人马看上去那么渺小,渺小得像一片树叶,仿佛随时都会被风吹下山涧。玄奘的一颗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里,他觉得看般若羯罗过桥竟比刚才自己过桥还要紧张。

眼看着般若羯罗走到桥中央,一人一马随着绳桥的晃动一颤一颤,玄奘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一颗心也跟着一颤一颤……

等到般若羯罗也平安过了绳桥,天已经黑了下来。

“阿弥陀佛,”这位天竺高僧回望绳桥,喃喃自语,“真不敢相信,羯罗居然能从那上面走过来!”

“是佛陀在护佑我们。”玄奘轻声答道。

一阵冷风吹来,他不由得打了个寒战,这才发觉,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层层浸透了。

两个僧人九死一生,终于站到了梵衍那国的国都罗兰城门前,向守城的卫兵通报身份。

梵衍那王虔信佛法,听说有大唐和天竺高僧前来,不禁大为振奋,亲自率领群臣与僧人们出城迎接,并将这两个衣衫褴褛的沙门请到宫中供养。

到得王宫之中,玄奘与般若羯罗脱下被山石树枝刮得破烂的毡袍,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然后换上干净的僧衣,去参加国王为他们举办的宴会。

宴会上,两位年逾五旬的高僧坐在国王身边,看上去颇有几分庄严气象,显然是本地名僧。

国王见玄奘和般若羯罗到来,赶紧起身招呼,并介绍他们与自己身边的两位本地高僧相识:“这位是阿梨耶驮娑法师(汉译“圣使”),这位是阿梨耶斯那法师(汉译“圣军”),他们都是摩诃僧祗部的学僧,学问极其渊博,因而被本王聘为国师。这两位便是远道而来的玄奘法师和般若羯罗法师。”

玄奘与般若羯罗合掌见礼,而两位摩诃僧祗部的高僧却面带惊异地打量着他们:“两位同修面相不同凡响,绝非寻常之辈。”

“二位不说,本王还忘了呢,”国王哈哈一笑,又转身对玄奘二人道,“我这两位国师都擅于观相,就请他们替我们远来的大师看看相吧。”

般若羯罗合掌道:“二位国师的这一奇能,小僧在路上就有耳闻了。”

玄奘却微微一笑,想不到这里的高僧还会观相,让他不禁想起了故乡的那位观星家何弘达居士。

阿梨耶驮娑和阿梨耶斯那再次将目光聚焦到两位客僧的身上——这两个游方僧人看上去都不到三十岁年纪,俱都是身材颀长、面容清瘦。所不同的只是,一个是典型的北天竺僧人,面容白皙,高鼻深目,穿一袭褐红色裟衣,袒露右臂,一双深褐色的眼睛里散发出一股成熟而又忧郁的贵族气质,这是北天竺那些出身婆罗门的青年僧侣们身上所特有的气质——高贵不凡,又带着几分淡漠的疏离感;而另一位则是遥远的东方人的面孔——光洁清秀的脸庞,健康的麦色肌肤,着一袭中原样式的藏青色僧袍,宽襟大袖,随着身体的行止而微微拂动,显得潇洒而又飘逸。他的五官极其精致,特别是一双琉璃般的黑眸流光溢彩,透着温暖和纯净,细看之下却又如黑潭般深邃得望不到底。

“阿弥陀佛,”阿梨耶驮娑合掌道,“两位法师一个高贵,一个出尘,俱都不是凡品啊。”

国王哈哈一笑:“当然不是凡品,不然怎么走得了这么远的路呢?”

接着,国王又请玄奘与般若羯罗讲一讲他们一路之上的情形,般若羯罗讲了两人翻越大雪山的经过,国王与两位国师听得惊叹不已,连连叹服。

待听到两人曾在山间被落草为寇的拜火教徒烧伤,国王不禁感慨道:“弘扬佛法,果然不是易事。好在我这宫中备有伤药,治疗灼伤特别有效。来人,去御医那里,给两位法师取一些伤药来。”

“多谢大王。”玄奘合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