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十章 学贵经远(2 / 2)

玄奘摇头道:“我知道这是素的,只是……还请师兄端走吧。”

“怎么?”石顽奇怪地问道。

玄奘道:“明明是素食,却偏要做成飞禽走兽的模样,一来过于着相,二来还是断不了杀生之念啊。”

“师兄这是什么话?”那伙头僧不高兴地说道,“若是我们有杀生之念,干脆直接吃肉好了,又何必费这个事?”

玄奘摇头道:“佛门弟子做素食的时候却还想着肉,又怎能算得上清净?岂不与我们所学有违吗?”

“你……”那伙头僧顿时气得语塞。

“好了好了,这位师兄既然不吃,那就端走吧。”石顽对那个伙头僧道。

“这小和尚哪来的?这么多毛病,不吃拉倒!”伙头僧低声骂了一句,将盘子一端就走开了。

玄奘再次向石顽打听道岳法师讲经之事,石顽叹了口气:“师兄有所不知,最近几年,京城里那班道士不知道中了什么邪,一门心思就想把咱佛门灭掉。听说那个太史令傅栾,已经为此上了好几道表文了。又有一班道士儒生,三天两头上寺院来辩论挑战,还向前来上香的居士们分发那个什么《老子化胡经》。道岳法师这些日子已经被这些事情弄得焦头烂额,哪儿还有工夫讲经啊?”

这些事情,玄奘在荆州时就已经听说了,此时又听石顽这么一说,不禁皱紧了眉头。

长安的冬晨格外寂静,树上、屋顶、地面,都铺了一层厚厚的雪花,天上还在簌簌地往下落着,发出“沙沙”的声响,天地之间,除了这个单调的声音,别的什么都不见……

但很快,一阵清脆的打板声便打破了这一宁静,那是寺院开始起床了。

接着,一声磬响,清澈悠长,寺院早课的唱诵声就伴随着这声清脆的声响悠然传出。

玄奘提着水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细细聆听,就如幼年时第一次听到这声音一样,他再一次感受到一种玉宇澄清的意境。

奇怪!为什么自己以前做早课时没有这种感觉呢?还是因为当时已经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不会有什么感觉了?

“嘿!在这发什么呆呢?”石顽走过他的身边,笑问道。

“没什么。”玄奘自嘲地摇了摇头,跟着石顽朝水井边走去。

天气寒冷,水井已被一层坚冰牢牢地封冻住,玄奘用绳子系住一块大石头,朝下一掷,随着一声闷响,冰上只留下了一个浅浅的白印。

“哈哈!”石顽笑道,“玄奘师兄,别看你会讲故事,论力气还是不行啊。看我的!”

说罢哈了哈手,袖子向上一捋,三下两下,便将这块石头拉上来抱住,再用力朝下一掷,只听得“咔嚓”一声脆响,冰块应声碎裂。

“如何?”石顽得意地问道。

玄奘点头赞叹:“还是师兄厉害。”

石顽一边往上提水一边说:“我这算什么厉害?不过有股子蛮力罢了。师兄你才厉害,肚子里学问多,还有那么多好听的故事,大伙儿都听入迷了。今晚还讲吗?”

“只要师兄们爱听,玄奘当然会讲。”

“爱听!哪有不爱听的?”石顽笑道,“只是不知这么多的故事,师兄都是从哪儿听来的?”

玄奘道:“这些大都是经书里讲过的,师兄平常不阅经吗?”

石顽摇了摇头。

两人担了水往回走,石顽道:“我听人说,经书都是很神圣的,只要读错一个字就要下地狱!我想我又不是每个字都认识,万一读错了怎么办?所以还是不读的好。”

玄奘奇道:“师兄是听谁说,经书读错一个字就要下地狱的?”

石顽想了想,道:“我也忘了是听谁说的了,反正都这么说。”

“这纯粹是魔说,”玄奘道,“只有不愿意让三宝弟子读经阅藏的魔罗,才会这般出言恐吓的。难道佛菩萨讲经说法是为了给众生下圈套吗?”

“说得也是啊……”石顽喃喃自语,顿时有一种如梦初醒般的感觉。

这段日子以来,玄奘一直都在大觉寺里做行堂,始终没有机会见到道岳法师。但他觉得这也是修行的一部分,是以做得非常安心。每晚的晚课时间,他都抽空给同一寮舍的行堂们讲佛经里的故事。

“这雪怎么下个没完没了?”寮舍内,石顽看着窗外阴沉的天空和飘飞的雪花,抱怨道。

玄奘盘坐在广单上,缓缓说道:“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看不见的落雪,覆盖着理想和希望。”

“玄奘师兄的话总是有深意的,”一个叫觉行的僧人笑道,“今晚反正也没什么事情,再给我们讲个故事吧。”

“对呀,”另外几个行堂也随声附和,“你别老讲经中的故事,讲个新的吧。”

玄奘想了想,道:“好吧,我给你们讲一个小和尚修佛的故事吧。”

十几个行堂立刻围拢过来,簇拥着他,听他开讲——

有一个小沙弥,在山间小庙里修习了三年佛法,自觉已经掌握了佛理,便要下山。

老僧问他道:“你自觉已悟佛理了吗?”

小沙弥点头道:“是的师父。”

“既如此,”老僧指着院内一口大水缸道,“你若能把此缸填满,便可离去。”

小和尚看着那口水缸,心里暗道,这还不容易?

他花了一整天时间,从山下运来许多石块,填满水缸,回来向师父禀报。

老僧道:“你觉得水缸已满?”小沙弥点头。

老僧过去,取一钵沙,随手倒入,沙子立刻渗入不见。

小沙弥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良久后,才垂头丧气地去取沙子填入水缸。填满后,又兴高采烈地跑回来告诉师父,自己已经将水缸填满了。

老僧不言,过去舀一瓢水,倒入缸中,转瞬即逝。

小沙弥恍然而悟,惭愧合十,再也不提下山之事。

“这小沙弥太笨了!”石顽笑道。

“怎么?”玄奘问。

石顽说:“水缸水缸,当然是用来装水的。他应该一开始就用水填满水缸。”

“这样就可以满了吗?”玄奘笑问道。

“难道还能再装?”石顽瞪着眼问。

玄奘也不说话,笑着看圆安,这个在第一天给他做红烧斋鱼的伙头僧。现在他知道,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僧人们做面食。

圆安憨憨地说道:“石顽师兄,就算你往缸里装满了水,我还是可以再往里加一些面的。”

众人哈哈大笑,石顽顿时呆住。

玄奘笑道:“其实,我们修行人都不过是这个小沙弥,常以一点点成就而自傲。殊不知,人的知识就像画圆,你知道的越多,越容易发觉自己的无知。”

“谁说的?”石顽还是有些不服气,“如果我把水缸里装满水,再将这些水放在外面冻成冰,这样总该满了吧?”

“这主意不错,”大伙儿道,“不过,那也得是像这样的冬天才行啊。”

玄奘见话题转移,也便随缘而转道:“你们有没有想过,好好的水为什么会冻成冰?”

“因为太冷了呗。”有人说。

“不错,”玄奘感慨地说道,“人心就如同水一样,原本是温暖的柔和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可是这个世界的冷却让它变成了冰,变成了冰的水不再温暖柔和,而是寒气森然、坚硬无比,可以割裂皮肉,甚至冻结世界;人心如水,原本是清凉的柔和的,可在这三界火宅之中,它又会变得无比燥热,化成烟气消逝,甚至烫伤自己,燃烧世界;人心如水,原本是宁静的柔和的,可是有时嗔心大发,又会化为洪水巨浪,在汹涌中迷失自我,乃至伤害世界。”

听了这话,人们都沉默不语,许久,才听圆安轻轻说道:“我有时就会嗔心大发,怎么修行也回不到那种清净柔和的状态。比如上次,师兄不肯吃我做的斋鱼,我就很生气。”

众人听了,都大笑起来。

“无妨,”玄奘道,“想要回复到那种清净柔和的状态,其实很容易,只要当下明了就行了。但要永远让心清净柔软,就要修行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有了般若智慧,自然就不会有嗔心了。”

觉行道:“我平日里也打坐,可是却定不下来,因为时时会有恶念冒出来。我们能控制住自己的心,让它什么都不去想吗?”

“你控制不了就不必去控制,”玄奘道,“念头生起来就让它生起来,关键是你要学会察照,念头一起你就知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行喃喃自语,似有所悟。

玄奘接着说道:“我们的如来藏本来就是清净的,就像流水一样,你控不控制它,它都一样清净。因此,你不需要有意去压抑妄念,而是要转依如来藏,妄念自然就会消失。以石压草,一念不生的方法是错误的。”

觉行若有所悟地点头。

“师兄所言甚是,”石顽心悦诚服地点头道:“我刚来大觉寺时,道岳法师要我在这里做行堂,还说,这也是一种修行。我心里一直不服气,觉得他这是瞧不起我。现在看来,法师一点儿都没说错。”

“做行堂当然是修行的一部分。”玄奘不禁想起当年,自己在净土寺里做了三年的童行,当真受益非浅。

又是一个清晨,大觉寺的沙弥及行堂们照例早早地起床,两个小沙弥在冷风中哈手跺脚地跑去将寺门打开,行堂们则拿着扫帚,清扫着院中的积雪,准备迎接那些到寺院里赶早香的居士们。

一名中年人大踏步走了进来,骂骂咧咧地说道:“你们这都什么佛法呀?我不学佛还好,一学佛烦恼更多!”

他声音很大,惹得很多香客都围了过来。

站在大殿前的道岳法师不禁摇了摇头——这段日子,太多前来捣乱的人了。

“施主请了,”一个年轻的声音突然传入他的耳中,“其实施主学不学佛不是关键,关键是您的烦恼是否能真正减少。”

中年人一愣,这才注意到说话的是一个手执扫帚的扫地僧,不禁大怒:“你是个什么东西?一个脏兮兮的扫地僧也敢说话?”

道岳法师也觉得有些奇怪,他认出说话的僧人名叫觉行,是寺中的一个行堂。这觉行原本是一介武夫,三年前为避仇家才躲进了寺院,像他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剃度为僧的,因此只能在此做个行者。

“这觉行平常说话做事一向粗鲁,经书是一本都不读的,也没听人说起他有多高的佛学素养,怎么今日突然变得文质彬彬起来了呢?”道岳法师一面想着,一面朝这边走了过来。

“观人不洁,皆自己心不洁之故。”觉行对那人说道。

“正是。”一些来上香的居士们一起点头。

“小僧送施主一句话吧,”觉行又道,“万事皆有因果,凡夫难以勉强,因缘聚合之时,花开见佛之日。”

听到这句颇具禅意的话,周围的僧侣居士们都哄然叫好。

那人见此情形,知道无法再说,口中又骂了几句,急急地走了。

居士们小声议论着:“佛门真是人才辈出啊,一个扫地的行者都有如此道行,更别说那些大法师了。”

“道岳法师可是罗汉转世,他调教出来的还能错得了?”

“这大概就是那些人总也灭不了佛的缘故吧……”

“说起来,道岳法师可是有阵子没讲经了……”

“咦?刚才我还看到法师了呢,现在哪去了?”

……

此时的道岳法师已经拦住了即将回寮房的觉行,问道:“行者出言不俗,这段日子一直都在参研佛法吗?”

觉行忙恭恭敬敬地合掌道:“回大师话,弟子一向业障深重,难近佛法。幸好菩萨慈悲,让弟子得遇玄奘师兄。这一个多月以来,弟子每晚都跟玄奘师兄学习佛法,只是生性愚鲁,没有学到多少。”

“你说的是谁?!”道岳法师大吃一惊,忍不住抬高了声音。

也难怪他吃惊,他刚刚在客堂接待了一位从荆州来的大施主,此人布施极厚,并且声称,他是在荆州听了玄奘法师讲经后才皈依佛门的。

而在此之前,道岳就已经听说过玄奘,苏州的智琰法师组织江南群僧辩经,竟然败于一位青年才俊,这故事早就传到了京城佛教界。

觉行对道岳法师的反应有些奇怪,他当然不知道,一个时辰前,这位高僧还在想:那个玄奘法师,什么时候能来长安呢?到时可定要见上一见。如今突然从一个行堂口中听到这个名字,心中的震惊可想而知,反应自然也就格外激烈了。

不过他毕竟是京城十大德之一,生性稳重,很快便定下心来,又随便问了几句后,便对觉行说:“你去吧。”

旋即便转身回禅房去了。

这天晚上,道岳法师没有去做晚课,而是直接来到行堂的寮舍前。

刚刚踏上门前湿滑的台阶,他就听到一个声音,陌生而又清朗,正在绘声绘色地讲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位经常跟随佛陀到处弘法的弟子忽然对佛陀说:“佛陀!您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老师!”

佛陀听了这话,脸上丝毫没有露出喜悦之色,反而问弟子:“你见过世界上所有的伟大老师吗?”

“当然没有。”弟子回答。

“那么你认识现在活在世界上所有的老师,或未来将要出生的老师吗?”

“我不认识。”弟子再次回答。

“那么,你说我是所有老师当中最伟大的,这句话毫无意义,因为你没有办法知道你所说的话到底是真是假。”

“弟子只是想称赞您,因为您的教示那么高明。”弟子辩白道。

佛陀说道:“假如你认为我的教示对你有帮助,那么实行我的教示,遵循我的教示,这比谄媚更能使我高兴。”

说到这里,佛陀又问身边的另一位弟子:“假如你要买贵重的黄金,没有试验之前,你会付钱吗?”

“当然不付,因为万一是假的,那岂不白花了冤枉钱?”弟子如此回答。

“这就与我所教的事情完全一样。”佛陀继续说道。

“你们不要认为我所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真实的,你们应该自己去试验我的教示,看看是否真实不欺人;如果你发现它是真实而有用的,那么就去实行,不要只是因为尊敬我,才实践我的教示。此外,不要批评别人所教的,不要说别人的教示不好,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教师,他们自己都有帮助别人的办法。因此,对他们任何一个都不可心存轻慢,他们教得好不好,这不是你的事,你的事只在于使自己离苦得乐,同时帮助别人离苦得乐。”

弟子们听了佛陀的教示,从此更能以理性、客观的尊重态度看待任何的人和事。

听到这里,一个声音感叹道:“佛陀真是一个伟大的导师!”

道岳法师听出,这是石顽的声音。

“师兄,你犯了那个弟子同样的错误了。”这是觉行的声音。

“我知道,”石顽道,“可我实在想不起别的词来称赞他。虽然我也说不上来他为什么伟大,可我就是这么认为的。”

先前那个讲故事的声音说道:“佛陀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要别人盲目地崇拜他,他也不会盲目地贬低别人。在他的眼中没有敌人,有的只是等待渡化的众生。他有这样的自信,让弟子们在比较中获得最终的真理。”

“是啊……”几个声音一起说道。

道岳法师听得入了神,不觉伸手推开虚掩的门,他看到行堂们都盘坐在长长的广单上,往昔的粗鲁全都不见,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虔诚。而坐在他们中间的,是一位面容清俊,年不过双旬的年轻僧人,正用舒缓温和的语调为大家讲法。他面含微笑,仿佛眼中的一切都令他充满喜悦。

见法师进来,行堂们全都大吃一惊,忙穿鞋下地,合掌行礼。

“不必多礼,”道岳法师摆了摆手,眼睛仍停留在那个讲故事的年轻人身上,“行者绝非寻常之人。敢问法号?”

“不敢,”僧人合掌答道,“弟子玄奘,拜见道岳法师。”

果然是他!道岳法师上下打量着玄奘,忍不住感叹道:“想不到把江汉群僧辩驳得哑口无言,让四方诸德都深为折服的玄奘法师竟然如此年轻,真是后生可畏啊!”

玄奘觉得有些意外,没想到自己的名声居然已经传到了京城。

“大师千万别这么说,弟子愧不敢当。听说大师精通《阿毗达磨俱舍论》,弟子此行是特来拜师求教的。”玄奘说罢,伏身顶礼。

道岳连忙伸手将他搀起:“法师太过谦了,不知法师到大觉寺有多久了?”

“快四十天了。”玄奘答道。

“四十天……”道岳法师先是一呆,随即叹道,“老衲今日还想,玄奘法师何时会来长安?想不到法师早已至此,且在我这寺中做了这么久的行堂,老衲昏味,竟然对此一无所知。”

说到这里,颇有自责之意。

玄奘却微微一笑:“佛门时时处处皆是修行,弟子年少之时曾在东都净土寺中做过童行,受益非浅,这回重操旧业,倒也未见生疏。”

见玄奘说得轻松,道岳法师也便释然地笑了。

道岳的师父是大译经师真谛的及门弟子道尼法师,当真谛的得意弟子智恺去世之后,以道尼为首的十二人,曾在真谛面前立誓弘传《摄论》与《俱舍》。真谛在广州译出的《摄大乘论》与《俱舍论》,能够弘传到北方,以致成立宗派,都是道尼几个的功劳。后来,年轻的道岳慕名来到北方,师从道尼法师,研究俱舍学,成为著名的萨婆多部学者。

和当年的道岳一样,玄奘此行,同样是慕名而来,拜师学法。

“法师这些年来云水天涯,遍访名师,想是参悟良多?”引领着玄奘走在寺院的回廊之中,道岳法师开口问道。

玄奘摇头苦笑道:“弟子愚鲁,虽有众多大德劳神施教,却还是有很多疑难不解。特别是近两年来,参悟没有多少,困惑倒是日增。”

道岳法师笑了:“法师何必过谦,中原佛界盛传玄奘法师乃佛门希世之才啊。老衲听说,苏州的智琰大师与法师辩难失败,竟然伤心得哭了?”

“那些都不过是大家的谬赞罢了,当不得真,”玄奘道,“至于智琰大师的悲叹,不是因为不及玄奘,而是因为道之不弘,法理难解。”

道岳惊讶不已,这于一些传言,他确实是有些半信半疑的,觉得其中必有夸大之处。可如今见了玄奘,他却不由得信了。

玄奘接着说道:“智琰法师不仅学养深厚,更为难得的是,为人还极谦逊。他虽为弟子讲解《成实论》,却说自己无论如何也比不上赵州的道深法师,还劝弟子说,日后若有机缘定要前往赵州,再从道深法师学习此论。唉,这位老法师的人品学问,着实令弟子难以望其项背啊!”

道岳听玄奘言谈之间,对智琰法师极为敬重,不禁感叹。

他可不想跟玄奘讲什么法理,只知道眼前这位儒雅俊秀一脸谦恭地向自己讨教学问的家伙搞不好是个天才,于是开始就佛家义学方面的知识向他提问。

道岳是京城十大德之一,不光是高僧,而且是天下一等一的学者。大凡学者都有个毛病,非要拿自己压箱底的知识考察新人,道岳自然也不例外。

他接连问了六七个问题,玄奘始终畅言,对答如流。

道岳法师已经很久没遇到这么投缘的人了,一时间是越说越愉快,越说越带劲。双方你来我往,又是佛学又是诗文,早把其他人其它事忘在了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