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百五十五章(2 / 2)

问题是胶公的学生只有手榴弹,教师和干部虽然有枪也不过几支,和鬼子硬拼总不是办法吧?

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留下几名带枪的干部组成一个精干的小分队利用夜色下去救人,尽量不要打枪惊动敌人。学生在几名老师的带领下立即转移。

小分队悄悄靠近村子,选择了一处火光较少的地方钻了进去。

意料不到的是,竟然一个鬼子也没有碰上!

后来分析,日军此战意在突袭,发现没有油水以后并不想在自己不熟悉的地方过夜,所以天一黑就悄然撤走了。鬼子的战术动作很出色,撤退意图根本没被发现,倒让这边白白捏了一把汗。

村里村外都有老乡被日军杀害,但被遗弃的尸体中既没有阎云,也没有许冠英。

逃过劫难的村民也说不清阎云那一个手榴弹到底炸了几个鬼子,反正是当时就拉了一个大车,后送伤员。有一个鬼子半个脸都没了,还在呜呜呀呀地叫和唱歌,急忙抬到村公所做手术,后来脑袋上盖了白布抬走的,估计是吹了灯。

几个干部打着马灯到了阎云“牺牲”的那个院子。

只见砖头瓦砾中,隐约露出半埋着的阎云来,火光下可以看到她满脸是血,胸前的棉袄被日军刺刀戳得到处是洞,“象笊篱一样,翻着白花花的棉花”,看来已经死去多时了。

心痛的干部们正准备脱帽志哀,忽听到阎云轻声地呻吟起来。

惊讶万分的人们又是欢喜,又是心痛,赶紧用棉被把她包起来,抬上担架就往设在附近村子里的校本部卫生所赶。这里住有八路军的正规部队,环境还比较稳定。

卫生所的医生得知情况,不敢怠慢,赶紧进行抢救。

宋志中等同学,都拥在卫生所门外,等着消息,心中七上八下。

半晌,指导员出来了,面对女生们叽叽喳喳的问话,半日无语,末了困惑地说。大家别担心了,阎云不要紧,现在看来,最重的伤是–

断了一根手指头……

根据胶公老人的回忆,阎云的伤势检查出来,几乎没人相信。

自己拉手榴弹,最重的伤是炸断了一根手指。

手榴弹的弹片击中了她的头部,却鬼使神差的仅仅炸伤了她的头皮,因此流了不少血,但也就中了这么一块。

胸腹部被日军用刺刀戳了十几刀,可是只有三刀刺伤腹部皮肉,其他都未能穿透外衣。

一度神志不清,估计是有脑震荡,但休息数日后就恢复正常。

还有几处皮外伤和青肿淤血,估计是在炕洞里碰撞四壁造成的

就这些,完了。

问阎云事情的经过,她完全讲不出,只记得拉了手榴弹,然后就失去了知觉,醒来觉得疼痛于是呻吟出声,看到周围都是自己人,心里一放松,又昏迷过去。

阎云还一个劲儿地后悔,说没把手榴弹扔出去,只炸了自己没炸到敌人。

看来,对当时的情况,她还不如救她的人更清楚。

胶公指定宋志中和另一名女生照顾阎云,经过精心护理,阎云很快又活蹦乱跳了。唯一的遗憾是炸伤了头皮,好久长不出头发来,爱美的阎云只好常年戴着鸭舌帽,跟假小子似的了。

事后,大家估计情况大概是这样的。阎云拉响手榴弹以后,自己也负伤并被剧烈的冲击波震昏。没有受伤的日军都逃出了屋外,爆炸过后看看不再有动静于是再次冲进屋里去,抢救伤员并试图把阎云从炕洞里拖出来。然而,由于炕已经炸塌,阎云被瓦砾压住,把她刨出来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此时阎云因为头皮撕裂满脸鲜血,而且没有知觉,日军误以为她已经被炸死。因为伤了人,日军恼羞成怒,用刺刀对着阎云乱戳,见她仍无反应(阎云此时一直昏迷未醒),认为她确实死了,才离去。

日军的刺刀没能造成更大的伤害,原因可能与他们使用的武器有关。日本兵的三八式步枪是二战中各国装备步枪里最长的,房间里狭窄,刺杀时拉不开架势,用力不足,又有炸塌的土坯碍事,加上阎云当时穿着厚实的冬装,几个因素使日军的刺刀大多没能穿透阎云的棉袄,穿透的也成了强弩之末。

不过,拉手榴弹自己却连重伤都没有,这可就让人没法理解了。

至少有三个胶公的老人回忆过阎云的事情(宋志中,刘瑰玲,矫佐勋),但是他们都没法说清楚阎云当时怎么能够幸存下来。矫佐勋是营救阎云的人员之一,还回忆出当时一件令人惊异的事情。那就是营救完阎云,忽然看到一名日本兵从东向西,单枪匹马,规规矩矩地从村子里穿过,他们大吃一惊但当时都来不及去拿武器。日本兵见到这几个男女八路竟然也不惊不慌,默默而过。矫后来推测可能是厌战投诚者。

山东日军因为分散驻防,据点日夜遭到骚扰,普遍士气不高,有记载日军出去扫荡,对中国老百姓说“八路军里,我的朋友大大地有,小林清地……”1944年并曾有一个中队老兵集体暴动,日军称为“定陶事件”。矫的这个推测,也有一定道理。

尽管当事人感到迷惑,我们这里还是不自量力地做一些分析吧。

事实上,这篇文章写作过程中,对阎云拉手榴弹都炸不死的原因,网友们已经有了很多推测。其中,比较典型的两派,一派认为是土八路手榴弹质量较差,破片少而且使用黑火药威力不足,所以阎云得以幸存。

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我看当时战史,日军记载八路军攻打井阱煤矿,曾把大量手榴弹甩进日军工事,但威力并不足以摧毁碉堡。也有八路军自己记载一次攻击敌军,冲进街里又被打出来。原因是负责攻击的部队刚从水灾区过来,携带的手榴弹大多受潮不发火。不过,有朋友询问了当时在山东作战的老八路,老人说谈起手榴弹,早年质量确实不行,到1942年山东八路的装备比别的地方八路要好得多,他们用的是黄县兵工厂造手榴弹,质量很好。和日军作战,用黄县兵工厂造手榴弹时敢扔出凌空爆炸的效果,用缴获的日军手榴弹,因为定时摸不准,反而不大敢。

阎云这个手榴弹,炸伤了外面的日军,炸塌了土炕,还震破了屋顶,看来威力不可谓不足。

不过,还是不大相信阎云的手榴弹是黄县兵工厂生产的,那玩意儿里外刻槽,铸钢材料,一炸六十多块碎片,就在身边拉响了不炸成蜂窝煤才怪呢。也许,作为后方机关,用的是过渡产品?

其实,阎云能脱险的关键原因,是这种手榴弹爆炸时木柄的方向恰好存在一个破片死角,只要不是木柄打在身上,确实有安全脱险的可能。想想阎云当时弯腰去抓手榴弹,身体俯低了,恰好全身躲进了这个爆炸的死角,只有最靠上的头部被弹片波及。此外,山东大炕用的材料是土坯,炸开的弹片碰到土坯就镶嵌进去了,不会反弹,否则阎云也难免变成刺猬。

无论如何,阎云是脱险了,而且还有一个意料不到的好消息。宋志中回忆,阎云的头发,后来还是长出来了,只是炸断的一个手指和腹部的伤疤没有办法改变。

由于养伤,阎云晚了一年毕业,很可惜的是宋志中女士也没有记住她后来分配到了哪个单位,后来失去了联系。若是有朋友了解,请千万告诉大家,让我们知道这位幸运的女八路后来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