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45章驾驶员(1 / 2)





  赫岑道夫上台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能让任何政治家绝望的烂摊子。

  根据后来公布的资料,在一九八六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费开支已经占到了政府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五,相当于当年国民总产值的百分之二十一。这还只是可以查证的,即正式的军费开支,如果把通过其他方式划拨的费用算上,军费在帝国财政预算中的比例肯定在百分之六十以上。

  显然,这是一个任何政府都难以承受的巨大负担。

  要知道,即便在大战期间,战争开支在帝国财政开支中的比例也只有百分之六十,而且只在一九四三年与一九四四年超过了百分之六十,而在一九五零年则降到了百分之三十,基本上恢复到了战前水平。

  和平时期如此高的军费开支,意味着政府破产。

  问题是,帝国政府并没有破产。

  显然,为了维持巨大的军费开支,帝国政府能做的就是加大税收,并且通过增大赤字规模来获取社会资源。

  当然,这也就意味着货币严重贬值。

  在一个市场经济国家,货币严重贬值的后果极为严重,而且肯定会导致社会动乱。

  事实上,在赫岑道夫上台之前,帝国政府就已经通过最高政府限价等方式,即以强制行政法令来限制物价了。

  问题是,这些办法都只是治标不治本。

  虽然这种方法,能够在短期内让帝国民众获得廉价的商品。但是根本无法维持下去,迟早都会导致经济崩溃。

  这一点,在帝国的粮食贸易中体现得非常明确。

  德意志第二帝国一直不是产粮大国,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就已经成为了粮食的存进口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头号问题都是粮食,即本国生产的粮食根本无法养活所有国民。正是如此。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志第二帝国都最先实施配给制,而且是最为严格的配给制。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当局一度把配给额度降到了最低限度。

  战后,帝国的粮食问题有所改善,却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这就是。通过吞并其他德意志国家,以及在战后出现的婴儿潮,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人口数量在战后十年之内激增了数千万。相对的,帝国的粮食产量却没有得到相应增长,反而是民众的粮食消费急剧上升。

  正是如此,德意志第二帝国才抓住乌克兰不肯放手。

  可以说,正是来自乌克兰、以及像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这些东欧国家的粮食,在战后养活了德意志第二帝国。

  问题是,在石油危机之后,进口粮食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此之前。因为华元与黄金等价,所以帝国马克只需要与华元保持固定汇率,其币值就能得到保证,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就能够通过增加帝国马克的发行量,从乌克兰等产粮国进口粮食。

  说白了。就是拿纸币去换取粮食。

  当华元与黄金脱离关系之后,这种局面就难以维持下去了。

  说得简单一些,衡量货币价值的不再是其与黄金的关系,而是其实际购买力,即货物成为了国家贸易中的主角。

  这就意味着,德意志第二帝国无法通过增加货币发行量来购买更多的粮食。

  原因就是。增加货币发行量将导致货币贬值,也就导致了货币购买能力的降低,而最终购买到的货物并没有增加。

  当然,德意志第二帝国并不是没有其他选择。

  这就是,乌克兰等主要粮食出口国都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国,而且在国家安全上严重依赖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国家政治上更是以德意志第二帝国马首是瞻,因此德意志第二帝国可以通过打欠条的方式获得粮食。

  说白了,就是以国家的名义直接从乌克兰等国进口粮食。

  当然,帝国政府不可能、也无法在粮食贸易中支付现金,能够给出的,只是由政府发行的债券。

  问题是,债券比货币更加不可靠。

  说白了,乌克兰等国无法拿德意志第二帝国发行的债券去购买商品,而且这些债券的价值随时有可能归零。

  在赫岑道夫上台之前,乌克兰等国就已经提出,不再在粮食贸易中接受帝国债券。

  当然,到这一步,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有选择的余地。

  这就是,用易货贸易来获得粮食。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用乌克兰等国需要的货物来换取这些国家生产的粮食。